我曾在马陆镇任副镇长多年,对马陆中学可谓是知根知底的。几十载的风风雨雨,学校创造过辉煌,也跌入过低谷。在新的历史时期,我和马陆的老百姓一样,也一直期待学校能实现华丽的转身。
2003年,马陆镇政府和嘉定区教育局、上海市育才中学三方签约,马陆育才联合中学成立了,学校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。童永歙校长将育才中学的先进教育理念、科学管理方式乃至“前卫”的人事制度改革引入学校,激活了学校的发展思路、教师的专业道路和学生的进步之路,更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赶超之路。2008年,李娟校长勇挑重担,从童永歙校长那里接过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。
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,当我捧着《雁阵成行,择善从之》的书稿细细阅读时,我又一次看到了一所农村中学的成功变革之路,看到为了谋求发展,学校干群师生呕心沥血的心路历程和坚实脚印,更感受到他们在打造嘉定区“品质教育”过程中的创新与探索。
文化,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源泉?!叭诵钠?,泰山移”,要让一个基础平平的农村学校走出一条翻身之路,这种精神必须发挥到极致。从竹子的丛生习性和“善群”美德出发,基于人力资源匮乏的现实,学校提出了打造“合作文化”的设想:对外,通过引进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、上海市育才中学、上海市闸北八中等优质教育资源,不断寻求教育新途径与新方式;对内,则努力建设“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促进自己和他人共同进步”的“合作进取”的核心价值理念,把每一位师生引入到学校发展的良性轨道上。如今的学校,学生因合作而成人,教师因合作而成事,学校因合作而成功!
教师,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支撑。每一所学校的改进和发展过程中,教师都是功臣,当然也是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的受益者。学校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感悟,在研究共同体中探索实践,在共同体的实力提升中不断凸显个性,超越自我。一篇篇心得、反思、案例、论文,无不昭示着有特长、有特点、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。2014年,王雅莉老师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,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培养了一名特级教师,是多么来之不易,没有五至十年的准备是不可能的。这固然是由于王老师本身的长期积累与能力提升所致,但我想,这同时也是学校狠抓队伍建设的有力佐证。
课程,成为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。进入21世纪,民办学校的兴起导致了学校优秀生源的严重流失,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生占比不断增多,使学生更呈多元化,这是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在新时期碰到的新问题。本着“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适切的发展”的办学宗旨,学校提出“每一个人都要合格,但不是唯一标准;每一个人都要进步,但不求一样进步;每一个人都要成长,但不必同步成长”的育人思路。为此,学校不仅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,努力通过“1234·合作探究”的课堂教学范式激发学生潜力,而且通过构建“HOME”校本课程体系,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经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:“悦赏、拓思、秀才和乐家”组成的四大版块,丰富多彩的读书节、科技节、体育节、艺术节、演讲赛、书法赛,发展兴趣的竹刻社、书法社、创意绘画社、向往文学社、“三旗”社、合唱团……精彩纷呈的多样化课程,总能让学生找到适合其发展的那片天地。
校长,成为师生发展的“领头雁”。我认识李娟校长多年,她是一位年轻有活力、朴实又低调的女校长,但也是一个敢想敢干、雷厉风行的女校长。从中层干部到副校长、支部书记,再到校长,这些年,我是一点点看着她成长、成熟起来。她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,坚持学校的办学理念,坚持充实自己、修炼自己,带领团队一起为了学校的发展而不懈努力。她成为与团队共同飞翔的成功的“领头雁”!
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,嘉定区“文化铸魂,科技提升”的改革方案已经出台,期待马陆育才联合中学能秉持“雁阵成行,择善从之”的精神,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新的辉煌!